陳菊今施政報告 要帶高雄繼續前進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
陳菊今施政報告 要帶高雄繼續前進
新聞摘要
  • 陳菊今施政報告 要帶高雄繼續前進
【MyGoNews林湘慈/綜合報導】高雄市議會2018年3月15日召開第2屆第7次定期大會市長施政報告,高雄市長陳菊表示,12年來,市府團隊在艱困的環境中堅守施政價值,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,包括打通40年來、8任市長無法打通的十全路,爭取205兵工廠遷移、捷運黃線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、橋頭高雄第二科學園區,啟動大林蒲遷村籌備工作、鐵路地下化園道的後續工程,及23年首度零舉債,並實質還債10億元等,奠定了穩健財政的基礎,為高雄的百年發展描繪出細緻的藍圖,也為下個世代的高雄儲備前進的動能,市府團隊在最後這段任期,將加足馬力、奮勇向前,帶領高雄繼續前進。
 
陳菊表示,環狀輕軌第一階段已全線通車,串聯水岸熱門景點,成為亞洲新灣區的移動新地標,也帶領高雄邁向公共運輸新的里程碑。高雄過去被國家賦予發展重工業的任務,影響到市民的生活品質。市府團隊執政近12年來致力於城市轉型,讓城市建設及生活環境大幅度改善,引進新產業進駐港區周邊,讓產業多元化,駁二也成為文化指標,亞洲新灣區邁向未來,高雄的轉型已具體可見。
 
在交通運輸方面,2010年縣市合併,新高雄誕生,面積增加18倍,市府致力拓展綠色運具,捷運紅橘線運量年年高升,2017年的平均日運量達到18.2萬人次,比2008年通車以來成長了53%,也爭取捷運紅線延伸到岡山路竹,以連結北高雄,並興建捷運黃線,以服務亞洲新灣區、前鎮、鳳山、鳥松、三民等區,總共116萬的民眾。
 
另外也建置六大轉運中心,全市38區,區區都有公車,以達30分鐘的生活圈。並率全國之先建構C-Bike公共腳踏車,扮演最後一哩接駁的工具。目前已有300個租賃站,4500輛C-Bike,總共累積1388萬的使用人次,逐漸朝低碳交通邁進。高雄市曾獲選為亞洲五大適合騎乘單車的城市,自行車道長達962公里,2018年底可望達成「千里鐵馬道」的目標。
 
在道路開闢方面,總共開闢或拓寬了265條道路、80座橋梁,除縮短行車時間,也紓解車流壅塞、解決救災安全的問題。並成立道路挖掘管理中心,整合了238萬平方公尺的刨鋪面積,避免重複刨鋪、重複挖掘,總計,截至2017年底,道路孔蓋下地8,016個,較前年成長24%,提升市民的行車安全。
 
在景觀改造方面,高雄的濕地數量全國第一,從合併前的15處增加到21處,面積由639公頃增加到1055公頃,每位市民平均享有的綠地面積六都第一,從合併時的6.8平方公尺擴大到現在的12平方公尺。並遷葬22個公墓,其中旗津公墓已經變成環境優美的生命紀念館;楠梓右昌公墓,改建為市民喜愛的右昌森林公園;而覆鼎金公墓,預計在2018年全數遷墓,雙湖森林公園的一期園區也已經在春節前開幕,讓市中心的景觀改頭換面。
 
在防洪治水方面,市府致力打造海綿城市,投入治水防洪的預算將近300億,系統性地整治河川,改善水質,並加強排水防洪。總計有15座滯洪池,蓄洪量326萬噸,是縣市合併前的32倍,高居全國之冠。並整治排水河道218公里,鋪設汙水下水道超過1300公里,用戶接管將近45萬戶,普及率每年以2%的速度成長。也在旗津海岸設立離岸潛堤,找回消失的沙灘,整治林園、茄萣的海岸線,還給民眾安全的親水場域與美麗的海景。
 
在產業發展方面,面對全球化的競爭,積極推動產業轉型,以軟體科技來加值硬體製造業的知識涵量,逐漸形成數位內容產業聚落,業者從46家成長到219家,累計投資金額從3.2億成長至118億,創造了近萬個工作機會。並爭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體感科技園區在高雄落腳,結合中央資源及產業能量,打造亞洲新灣區的體感科技產業聚落。
 
高雄兩個最大的產業,金屬和石化產業持續推動高值化,金屬產業往航太和醫材領域發展,高雄的航太產值在2016年突破250億元,醫材產值從2009年到2016年成長了6倍。為掌握上游材料端的關鍵技術,市府規劃在原五輕基地成立國家級的「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」,並促成台大、成大與中山三所大學合作開辦「材料國際學院」,將於2018年秋季開班,以培養研發人才。
 
陳菊表示,市府積極開發產業用地以滿足產業需求,和發產業園區有230公頃產業用地,可吸引730億投資、增加16萬個就業機會,每年創造793億產值。此外,仁武產業園區2018年可完成報編,將釋出74公頃產業用地,增加6,300個就業機會、創造400億產值。為因應產業需求,橋頭新市鎮也將規劃155公頃土地,爭取設置高雄第二科學園區,發展高科技產業。並與港務公司合作成立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,並且與國公營事業籌組亞洲新灣區聯盟,進行土地整體開發,將引進金融服務、影視產業、數位文創、會展觀光、遊艇產業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。
 
在文化建設方面,市府致力保存文化資產,爭取27億元規畫「見城」及「興濱」計畫,推動高雄規模最大的文資保存,並以「國際‧在地‧創新‧多元」塑造港都的文化魅力,駁二藝術特區已達25棟倉庫的規模,每年超過400萬人次造訪,並有100多家廠商進駐,除不斷推出大型展演,包括「高雄設計節」、「好漢玩字節」、「鋼雕藝術節」、「藝術博覽會」、「貨櫃藝術節」,加上指標性活動「高雄春天藝術節」及「庄頭藝穗節」,讓藝文市場蓬勃發展,成為名符其實的南台灣文化首都。
 
陳菊表示,閱讀環境需要長期的投資,市府斥資28億元興建14所新的圖書館,也投入5億改造22所老舊圖書分館,館藏圖書增加了428萬冊。透過「雲端書庫」、「通閱借書」、「行動書車」推廣閱讀,讓市民借閱量較12年前提升了4.3倍,圖書館利用人次成長了5.7倍,讓大高雄60間圖書館成為市民最愛的知識中心。
 
在國際交流方面,自2009陸續舉辦高雄世界運動會,展現我們舉辦國際賽事的能力。緊接2013年舉辦亞太城市高峰會(APCS)、國際扣件展、國際遊艇展、2016港灣城市論壇、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陸續登場。最近更成功爭取到「國際會議協會(ICCA)」2020年的年會在高雄舉行。預計將有100個國家,超過1,000名會員與會,讓高雄躍身為全球知名的會展城市。以及電競世界錦標賽,將會有50個國家的電競戰隊、超過1千名專業選手、1500名工作人員到訪,讓我們共同期待高雄再一次讓世界看見。
 
在社會福利方面,配合中央「長照2.0政策」,實現「在地老化」政策,利用閒置空間,佈建長照服務據點。目前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已佈建7A-17B-38C;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從84處成長到232處;居家服務單位自7家增為32家;日間照顧中心從4家提升至25家;老人福利機構從119家增加至157家,且經衛福部評鑑優甲等機構數全國第一,服務量能為全國最高。針對不同的照顧需求,也開創各類服務模式,包括家庭托顧、無障礙計程車,首創多元老人餐飲服務,及率先全國開辦長輩到宅沐浴、獨創長照服務APP,提升市民便利性,並在各區衛生所設置單一服務窗口,讓長照的申請和評估窗口更加普及化。
 
為減輕家長的負擔,市府配合中央補助5歲幼兒學費,自2011年開始,高雄加碼提供4歲幼兒每學期5,000元補助,2016年再向下延伸至2歲及3歲的幼兒。並針對弱勢幼兒發給兒童托育津貼,私幼每月3,000元、公幼每月1,500元。各項學前教育補助總額約11億元,每年有16萬人次受惠。也強化公共化教保服務能量,增設非營利幼兒園,至2017年已設置9園、32班,提供868個入園名額。未來將持續運用閒置空間,增設非營利幼兒園156班,可提供4,190個入園名額。
 
陳菊表示,過去高雄是為重工業服務的城市,如今高雄轉變成為國際港灣城市。2018年是邁向各重大建設的最後一哩,都市景觀將有歷史性的翻轉。高雄鐵路地下化預定8月下地通車,改建成15公里長、71公頃的綠水廊道,南北向的陸橋也會拆除,讓高雄的天空更開闊。此外,覆鼎金公墓在縣市合併後從都市的邊陲變為高雄的核心,市府啟動遷葬,將公墓變成充滿綠意的雙湖森林公園,徹底翻轉覆鼎金地區的景觀。小港的少康森林公園也是城市翻轉的指標,市府以市地重劃取得10公頃的公園用地,將可帶動小港區生活品質的翻轉起飛。她表示,一座偉大城市的面貌,是許多人打拚、奮鬥累積的成果,感謝高雄市民的信任,共同寫下這段12年的歷史成果,也期待後續者可以帶領高雄繼續前進。